主页 > 新闻资讯 > 一带一路 > >

以工匠精神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
文章来源:四方网络    作者:4PNT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  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工匠精神能够发挥桥梁作用,不断引领劳动文明发展进步,对于增进各国劳动者交流互鉴、推进世界劳动者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工匠精神是跨越国界的“通用语言”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工匠精神突破了语言、文化、制度差异的限制,成为各国劳动者共通的价值追求。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核心,也是赢得信任的基石。例如,在中老铁路建设中,中国工程师与老挝工人共同钻研轨道焊接技术,为了实现毫米级精度反复试验,让这条“钢铁丝路”成为两国人民心中的“放心路”。这种质量为王的坚守,成为超越国界的信任“试金石”。专注执着的职业态度构建了协作的纽带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项目往往面临复杂地质条件、多元技术标准,工匠们在合作中形成了深度默契。例如,在埃及一项目建设中,中国建筑工人与埃及工人同吃同住,手把手传授钢结构吊装技巧,当地工人从学徒成长为师傅,这种“传帮带”的过程,本质上是工匠精神的跨文化传递,让敬业、坚守的理念在交流中不断深化。同时,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让技艺在互学互鉴中不断精进。

  工匠精神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生动实践,不仅推动了项目落地,更在日常建设中拉近了各国建设者的距离,成为构建“民心链”的桥梁。这些实践以技能为媒、以信任为桥,让共建国家的建设者在合作中增进理解、相互认同。其一,技能培训架起了工人的“成长桥”,工匠精神不断赋能。在一个风电项目中,中国企业设立“工匠学堂”,培训了500余名当地技术工人,从基础的设备维护到复杂的叶片调试,手把手传授技艺。如今,这些工人已成为当地能源领域的技术骨干,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实践,让工匠精神转化为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,也转化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。其二,文化交融搭建“理解桥”,让工匠精神成为情感纽带。例如,在泰国罗勇工业园,中泰工人共同庆祝泰国的传统节日,中国师傅教泰国徒弟包饺子,泰国工友带中国同事学做冬阴功,而在车间里,他们用图纸、手势和共同的质量标准交流,形成了独特的“车间文化”。这种相互尊重、彼此成就的默契,正是民心相通的写照。其三,应急协作筑牢“信任桥”,让工匠精神在考验中彰显价值。例如,2024年印尼遭遇强台风,中印尼共建的雅万高铁部分路段受损,两国铁路工人冒着风雨连夜抢修,36小时内恢复通车。危难时刻的并肩作战,让工匠精神升华为守望相助的情谊。


  传承匠心,夯实“一带一路”民心根基。铸就“一带一路”民心链,需要让工匠精神持续传递、代代传承。这既需要制度保障,也需要文化浸润,让精益求精、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。其一,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,让工匠精神“有章可循”。推动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建立技能交流常态化机制:设立跨国工匠联盟,定期开展技能比武、技术论坛;制定共建项目质量共识,将各国优秀工艺标准融合提炼,形成互认的质量标准;建立师徒结对长效制度,将技术传承与文化交流同步推进,让项目成为工匠精神的“推进器”。其二,培育青年工匠队伍,让工匠精神得到传承。青年工匠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要力量,要重视青年工匠的成长。开展“丝路青年工匠计划”,资助共建国家青年来华学习先进技术;在海外项目设立“青年创新工作室”,鼓励年轻人参与技术攻关;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方式,给各国青年工匠提供线上交流技艺、分享故事的机会。其三,厚植文化认同土壤,让合作理念深入人心。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敬业、诚信、合作等价值,与各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相融合。在职业教育中增加“一带一路”工匠故事课程,在社区开展“丝路工匠嘉年华”,用纪录片、摄影展等形式,展现不同国家劳动者的匠心风采。


一带一路

以工匠精神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
2025-08-26

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成功举办:共商“一带一路”减贫合作与人权保

2025-08-25

“一带一路”再添“绿意”——探访在建阿塞拜疆最大光伏电站项目

2025-08-25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: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

2025-08-22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投资合作空间广阔

2025-08-19